紫砂Q&A
本单元为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为免触犯法令,如张贴它站、他人或不当图文,或有广告之嫌时,真壶拥有删除之权利。
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822-12:25
馀老在哪里?您老好像潜水很久了。赫赫~~
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言论:认为;练泥上直接筛成80或60网码后,就去做壶比较能保持紫砂的透气性和双气孔特性。而球浆再加40-60码的熟料或生料(这个是不是叫冲浆?)破坏了紫砂原有的结构特性。影响透气率。(感觉像是是阴谋家的诋毁攻击策略)
虽然个人觉得真壶的这种泥料练法应该是顶级的,至少工艺上复杂得多,且茶汤水平,养成效果非市面上所能比拟。但对于紫砂双气孔特性的成因还是比较模糊。紫砂的双气孔特性应该是宜兴紫砂矿特有的,没聼过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的泥料能有这种效果。不知道这是矿的分子结构造成的还是练泥技术造成的?希望馀老给个系统性的开讲。
回覆1: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822-18:55

《黄石黄原矿之黄色原泥色部份,经水刷洗出浆后,以极细之滤网过滤掉泥中之杂质,以提高泥料之纯度,以便练成更精纯之绝色佳泥。》

呵!呵!...漂洋兄既已点名...,老麻瓜可就浮出水面矣...。

【直接筛成80或60网码后,就去做壶比较能保持紫砂的透气性和双气孔特性】?

怪怪...,当老麻瓜看到这段话后,真是有点儿摸不著头绪?

怪是怪在...,没浆来调配,如何会有可塑性?

若上段”蓝字”部份的言论是全文的话,则“必属胡扯”!...老麻瓜可断定此人连最基本的紫砂原矿本尊都没碰过或看过!

盖...,紫砂原矿“或磨、或杵”,让它崩散后,事实上是无啥黏性的(就像硬度较低些的砂),经极长的时间浸水,亦不易溶于水,若紫砂60~80码砂直接拿来造壶,就好像沙子加水(不加水泥)就想盖房子一样,后果可想而知,至少无法捏成团,更何况是拍成泥片、打成身筒?

紫砂泥必定有砂有浆(所以老麻瓜才会说“砂浆比”嘛),若球浆添加的砂是未经素烧的颗粒时,我们会称之为添加“生料砂”!

若球浆添加的砂是已经素烧的颗粒时,我们会称之为添加“熟料砂”!

两者的区分很简单,老麻瓜简述如下:

当作品烧成后,胎表可目视颗粒,但以手抚之,这些颗粒并无突起者,则必属添加“生料砂”!

反之,若胎表可目视颗粒,经手轻抚之,这些颗粒有明显突起者,则必属添加“熟料砂”!

注:作家采“铺砂”手法,以制造满天星效果者,一般都用生料砂,以免浆砂结合困难,造成烧成后掉砂。

无论是采用熟或生料砂,两者都各具特色,...但经老麻瓜长期练泥下来,发现个人较为锺爱“熟料砂”,盖其虽然练制时较为费工、费时、又费财、又较难造壶(黏性更差)),但“真的好”呀!(注:练泥也是一门艺术,专挑软柿子的法子来练泥,那老麻瓜何必浪费心思练泥,就直接买满坑满谷的现成劣泥来造壶就可以交差啦,盖这些泥料用生料砂者可多的是!)

嘿!嘿!说到此,...老麻瓜发现这位不知名的仁兄,应该是老麻瓜没收入门的神秘fans,盖用字遣词颇有一丁点儿老麻瓜的影子,加上壶书翻来拼凑的“个人认知”之“个人结论”,乃属门外之徒,网路虚拟世界啥种人都有,故不值过于理会之。

许多人认为,双气孔结构会造成茶汤的影响(好影响),事实上老麻瓜也真的较其他人都较有实验的机会,所以在许多年以前,老麻瓜也真正的试过了较科学的“临床实务试验”,目的当然不是要计算出一把壶到底有几个气孔(注:呵!呵!老麻瓜不是气孔专家,所以没兴趣钻牛角尖),...目的只是想要知道怎样的练制方式,才是对茶汤品质影响最好的,所以用同一块原矿,敲成四片,作法如下:

第一片:原矿原样直接烧足。

第二片:球成浆,并打成试片烧足。

第三片:球成浆,并加入同片原矿制出的60码生料砂,并打成试片烧足。

第四片:球成浆,并加入同片原矿制出的60码熟料砂,并打成试片烧足。

四个样本,都烧同样温度,同一窑炉烧成。

实验结论出来了:

老麻瓜取出四个比赛茶专用的白瓷茶碗,将样本各自一一摆入碗中,并一字排开...。

第一片:好茶!...甘甜兼具,只是茶汤略嫌宽松了些,适合口味不重的“轻茶族”!

第二片:好茶!...不过在逼出微妙的香气的后头,总会带上一些熟汤味儿,甘甜度也似乎较前者逊色了些,极适喜爱刁钻口味者!

第三片:好茶!...色香味蛮均衡的,入口滑顺香醇,...只是似乎还是缺了甚么,总有点儿不够劲儿,适合对茶有兴趣,但尚未喝出门道者使用!

第四片:哇哈!极好茶!...就是这个味儿,茶底端凝持重、飘香活泼清丽、回甘雄浑刚猛,真乃雅俗共赏,痴狂级茶客之最爱也!

注:老麻瓜吃大餐去,下回再聊。(大餐即快餐便当也!)

回覆2: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822-19:47
就好像沙子加水(不加水泥)就想盖房子,这个比喻形象得很!
回覆3: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0056 0904-14:06
嘿嘿嘿…,余老师真是大方啊!三二句就说出了古农的KNOW-HOW。

原来以前常听余董讲…这XX二代,是因为第一代香气稍不开朗、茶汤不够雄浑…的小缺点改良来的。就靠这浆、生熟粗细砂的匹配调整而来的啊!!

看了余董上文举例的四大比较样本,小弟心中有些疑问了…
1.生料砂与熟料砂在与浆料调成泥后,哪个调配泥料的密度高?
2.原矿原样直接烧足与球成浆的泥料比较起来,哪个对“温度传导率”较快?
3.“温度传导率”快与慢对茶汤的影响为何?

谢谢啦!!

**PS:“温度传导率”,有些壶一注入滚水后,一摸即烫手(快);有些壶会慢慢的烫手(慢)。
回覆4: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07-18:40

“温度传导率”快,则茶汤敏锐、明快,如急火炒菜!

图片为:古农真壶稀世名泥壶系列•奇珍如意壶j~藏瑰红》

嘿!嘿!...老麻瓜前述的真壶KNOW-HOW,仅能算是“基本入门款”而已...,损失还不算太大!

况且,根本不会有人胆子大到如老麻瓜般,一股脑的栽进这“销钱坑”里头,所以这“大方”二字,也仅能算是“虚晃一招”而已,绝对没有人会当真学著搞,让自己真的练起泥来...,许多山寨大兄们只要上真壶网抓些资料图片,再用键盘耍耍嘴皮子“意淫”一番,亦能达到欺人之莫大成效,何必如老麻瓜般砸钱玩真的?

56壶狂先生问:XX二代,是因为第一代香气稍不开朗、茶汤不够雄浑…的小缺点改良来的。就靠这浆、生熟粗细砂的匹配调整而来的啊!!

呵!呵!...老麻瓜相信,练泥绝对是一门永无止境、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艺术...,所以除了经验外,最大的要素还是需要神来之笔般的巧思与努力不懈的力量。

也就是说...,浆、生熟粗细砂的匹配调整,只是有可能使用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的答案!

回答1:cc...,老麻瓜并非科学家,也就是并非专攻“密度的专家”,所以答案可能不会十分准确;但若以练泥的经验来看,应该是球浆调入熟料砂,会比加上生料砂的密度会较高些...,盖不管如何,熟料砂总比生料砂多一道先入窑素烧的收缩比。(注:理论上来说,收缩愈大,物体的密度应就会更高,这理论也仅是老麻瓜的推论,真正的答案恐怕就得请教我们卧虎藏龙会员中的物理学家矣...。)

注:怪怪...,玩壶怎地搞到研究著枯燥无比的科学来了?...难怪老麻瓜会帮56先生加上“壶狂”二字!

回答2:以长期练泥观察与手触实验的经验上来看,浆与砂愈细,则热传达的速度会较快速,也就是说,原矿烧成的热传导速度,恐怕不会比球浆加细砂打成泥片的烧成品快速。

回答3:“温度传导率”快,则茶汤敏锐、明快,如急火炒菜!

“温度传导率”慢...,则茶汤偏向醇和、雄浑,如细火慢炖!

所以...,两者可谓“各有千秋”。


 

回覆5: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08-15:51
照片后面那个茶碗,啧啧~~真诱人!
回覆6: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10-22:09
呵!呵!...这件茶碗是老麻瓜之前使用的蜜琉璃圆之月茶碗,现在已功成毕业,高摆在柜中,用聚焦灯光伺候,可真是愈看愈有琉璃之感...。

怪怪!...最近怎未能得见漂洋兄之高文大作?
回覆7: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11-10:58
小弟最近忙得一蹋糊涂,大脑时时刻刻保持过载党机状态。如果拿个鸡蛋放在脑门,估计可以煎成荷包蛋。所以小弟那些许不入流的胡诌细胞都已光荣牺牲。还请馀老海涵~~
另小弟前段对烘培颇有兴趣,时常用俺家里那可怜的微波炉瞎折腾,縂觉得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韵味或烘得熟点的话,那原本的茶香味就会散掉。想请教下馀老,除了薄摊、快凉外,要如何把生茶烘培出熟壳味、茶汤醇厚,同时又保持原有的香气与甘甜的味道?小弟一般是慢火烘培到生茶的水分蒸发凝聚在盖子上(这个好像可以把苦、涩的味道去掉)后就开始小心观察,直到茶叶由青转黄就取出薄摊快凉,直至凉透收起。如果继续烘下去的话焦味就会出来。这时候好像是二分火的感觉。如果想再熟一点,小弟一般是二次再烘,但好像多次烘、凉后香气容易散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回覆8: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0056 0911-11:47
漂洋兄!
您这篇问题应该另开新议题的。不为别人,光自己日久了,回头想要找也难了。

关于焙茶,上回听过余董和513兄讨论过…详细处请余大告诉您,我只记得那时心里有一句自己总结的话:『水至清则无鱼』。其他的…我忘了!!
回覆9:关于球浆的一些困惑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11-15:01
56兄提醒的是!
小弟只记得馀老说了一段烘茶真言后就请听下回分解!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