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822-12:25
餘老在哪裏?您老好像潛水很久了。赫赫~~
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言論:認為;練泥上直接篩成80或60網碼后,就去做壺比較能保持紫砂的透氣性和雙氣孔特性。而球漿再加40-60碼的熟料或生料(這個是不是叫沖漿?)破壞了紫砂原有的結構特性。影響透氣率。(感覺像是是陰謀傢的詆毀攻擊策略)
雖然個人覺得真壺的這種泥料練法應該是頂級的,至少工藝上複雜得多,且茶湯水平,養成效果非市面上所能比擬。但對於紫砂雙氣孔特性的成因還是比較模糊。紫砂的雙氣孔特性應該是宜興紫砂礦特有的,沒聼過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泥料能有這種效果。不知道這是礦的分子結構造成的還是練泥技術造成的?希望餘老給個系統性的開講。
回覆1: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822-18:55

《黃石黃原礦之黃色原泥色部份,經水刷洗出漿後,以極細之濾網過濾掉泥中之雜質,以提高泥料之純度,以便練成更精純之絕色佳泥。》

呵!呵!...漂洋兄既已點名...,老麻瓜可就浮出水面矣...。

【直接篩成80或60網碼后,就去做壺比較能保持紫砂的透氣性和雙氣孔特性】?

怪怪...,當老麻瓜看到這段話後,真是有點兒摸不著頭緒?

怪是怪在...,沒漿來調配,如何會有可塑性?

若上段”藍字”部份的言論是全文的話,則“必屬胡扯”!...老麻瓜可斷定此人連最基本的紫砂原礦本尊都沒碰過或看過!

蓋...,紫砂原礦“或磨、或杵”,讓它崩散後,事實上是無啥黏性的(就像硬度較低些的砂),經極長的時間浸水,亦不易溶於水,若紫砂60~80碼砂直接拿來造壺,就好像沙子加水(不加水泥)就想蓋房子一樣,後果可想而知,至少無法捏成團,更何況是拍成泥片、打成身筒?

紫砂泥必定有砂有漿(所以老麻瓜才會說“砂漿比”嘛),若球漿添加的砂是未經素燒的顆粒時,我們會稱之為添加“生料砂”!

若球漿添加的砂是已經素燒的顆粒時,我們會稱之為添加“熟料砂”!

兩者的區分很簡單,老麻瓜簡述如下:

當作品燒成後,胎表可目視顆粒,但以手撫之,這些顆粒並無突起者,則必屬添加“生料砂”!

反之,若胎表可目視顆粒,經手輕撫之,這些顆粒有明顯突起者,則必屬添加“熟料砂”!

註:作家採“鋪砂”手法,以製造滿天星效果者,一般都用生料砂,以免漿砂結合困難,造成燒成後掉砂。

無論是採用熟或生料砂,兩者都各具特色,...但經老麻瓜長期練泥下來,發現個人較為鍾愛“熟料砂”,蓋其雖然練製時較為費工、費時、又費財、又較難造壺(黏性更差)),但“真的好”呀!(註:練泥也是一門藝術,專挑軟柿子的法子來練泥,那老麻瓜何必浪費心思練泥,就直接買滿坑滿谷的現成劣泥來造壺就可以交差啦,蓋這些泥料用生料砂者可多的是!)

嘿!嘿!說到此,...老麻瓜發現這位不知名的仁兄,應該是老麻瓜沒收入門的神秘fans,蓋用字遣詞頗有一丁點兒老麻瓜的影子,加上壺書翻來拼湊的“個人認知”之“個人結論”,乃屬門外之徒,網路虛擬世界啥種人都有,故不值過於理會之。

許多人認為,雙氣孔結構會造成茶湯的影響(好影響),事實上老麻瓜也真的較其他人都較有實驗的機會,所以在許多年以前,老麻瓜也真正的試過了較科學的“臨床實務試驗”,目的當然不是要計算出一把壺到底有幾個氣孔(註:呵!呵!老麻瓜不是氣孔專家,所以沒興趣鑽牛角尖),...目的只是想要知道怎樣的練製方式,才是對茶湯品質影響最好的,所以用同一塊原礦,敲成四片,作法如下:

第一片:原礦原樣直接燒足。

第二片:球成漿,並打成試片燒足。

第三片:球成漿,並加入同片原礦製出的60碼生料砂,並打成試片燒足。

第四片:球成漿,並加入同片原礦製出的60碼熟料砂,並打成試片燒足。

四個樣本,都燒同樣溫度,同一窯爐燒成。

實驗結論出來了:

老麻瓜取出四個比賽茶專用的白瓷茶碗,將樣本各自一一擺入碗中,並一字排開...。

第一片:好茶!...甘甜兼具,只是茶湯略嫌寬鬆了些,適合口味不重的“輕茶族”!

第二片:好茶!...不過在逼出微妙的香氣的後頭,總會帶上一些熟湯味兒,甘甜度也似乎較前者遜色了些,極適喜愛刁鑽口味者!

第三片:好茶!...色香味蠻均衡的,入口滑順香醇,...只是似乎還是缺了甚麼,總有點兒不夠勁兒,適合對茶有興趣,但尚未喝出門道者使用!

第四片:哇哈!極好茶!...就是這個味兒,茶底端凝持重、飄香活潑清麗、回甘雄渾剛猛,真乃雅俗共賞,癡狂級茶客之最愛也!

註:老麻瓜喫大餐去,下回再聊。(大餐即快餐便當也!)

回覆2: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822-19:47
就好像沙子加水(不加水泥)就想蓋房子,這個比喻形象得很!
回覆3: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0056 0904-14:06
嘿嘿嘿…,余老師真是大方啊!三二句就說出了古農的KNOW-HOW。

原來以前常聽余董講…這XX二代,是因為第一代香氣稍不開朗、茶湯不夠雄渾…的小缺點改良來的。就靠這漿、生熟粗細砂的匹配調整而來的啊!!

看了余董上文舉例的四大比較樣本,小弟心中有些疑問了…
1.生料砂與熟料砂在與漿料調成泥後,哪個調配泥料的密度高?
2.原礦原樣直接燒足與球成漿的泥料比較起來,哪個對“溫度傳導率”較快?
3.“溫度傳導率”快與慢對茶湯的影響為何?

謝謝啦!!

**PS:“溫度傳導率”,有些壺一注入滾水後,一摸即燙手(快);有些壺會慢慢的燙手(慢)。
回覆4: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07-18:40

“溫度傳導率”快,則茶湯敏銳、明快,如急火炒菜!

圖片為:古農真壺稀世名泥壺系列•奇珍如意壺j~藏瑰紅》

嘿!嘿!...老麻瓜前述的真壺KNOW-HOW,僅能算是“基本入門款”而已...,損失還不算太大!

況且,根本不會有人膽子大到如老麻瓜般,一股腦的栽進這“銷錢坑”裡頭,所以這“大方”二字,也僅能算是“虛晃一招”而已,絕對沒有人會當真學著搞,讓自己真的練起泥來...,許多山寨大兄們只要上真壺網抓些資料圖片,再用鍵盤耍耍嘴皮子“意淫”一番,亦能達到欺人之莫大成效,何必如老麻瓜般砸錢玩真的?

56壺狂先生問:XX二代,是因為第一代香氣稍不開朗、茶湯不夠雄渾…的小缺點改良來的。就靠這漿、生熟粗細砂的匹配調整而來的啊!!

呵!呵!...老麻瓜相信,練泥絕對是一門永無止境、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藝術...,所以除了經驗外,最大的要素還是需要神來之筆般的巧思與努力不懈的力量。

也就是說...,漿、生熟粗細砂的匹配調整,只是有可能使用的方式之一,並非“唯一”的答案!

回答1:cc...,老麻瓜並非科學家,也就是並非專攻“密度的專家”,所以答案可能不會十分準確;但若以練泥的經驗來看,應該是球漿調入熟料砂,會比加上生料砂的密度會較高些...,蓋不管如何,熟料砂總比生料砂多一道先入窯素燒的收縮比。(註:理論上來說,收縮愈大,物體的密度應就會更高,這理論也僅是老麻瓜的推論,真正的答案恐怕就得請教我們臥虎藏龍會員中的物理學家矣...。)

註:怪怪...,玩壺怎地搞到研究著枯燥無比的科學來了?...難怪老麻瓜會幫56先生加上“壺狂”二字!

回答2:以長期練泥觀察與手觸實驗的經驗上來看,漿與砂愈細,則熱傳達的速度會較快速,也就是說,原礦燒成的熱傳導速度,恐怕不會比球漿加細砂打成泥片的燒成品快速。

回答3:“溫度傳導率”快,則茶湯敏銳、明快,如急火炒菜!

“溫度傳導率”慢...,則茶湯偏向醇和、雄渾,如細火慢燉!

所以...,兩者可謂“各有千秋”。


 

回覆5: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08-15:51
照片後面那個茶碗,嘖嘖~~真誘人!
回覆6: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10-22:09
呵!呵!...這件茶碗是老麻瓜之前使用的蜜琉璃圓之月茶碗,現在已功成畢業,高擺在櫃中,用聚焦燈光伺候,可真是愈看愈有琉璃之感...。

怪怪!...最近怎未能得見漂洋兄之高文大作?
回覆7: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11-10:58
小弟最近忙得一蹋糊塗,大腦時時刻刻保持過載黨機狀態。如果拿個雞蛋放在腦門,估計可以煎成荷包蛋。所以小弟那些許不入流的胡謅細胞都已光榮犧牲。還請餘老海涵~~
另小弟前段對烘培頗有興趣,時常用俺傢裏那可憐的微波爐瞎折騰,縂覺得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韻味或烘得熟點的話,那原本的茶香味就會散掉。想請教下餘老,除了薄攤、快涼外,要如何把生茶烘培出熟殼味、茶湯醇厚,同時又保持原有的香氣與甘甜的味道?小弟一般是慢火烘培到生茶的水分蒸發凝聚在蓋子上(這個好像可以把苦、澀的味道去掉)后就開始小心觀察,直到茶葉由青轉黃就取出薄攤快涼,直至涼透收起。如果繼續烘下去的話焦味就會出來。這時候好像是二分火的感覺。如果想再熟一點,小弟一般是二次再烘,但好像多次烘、涼后香氣容易散掉。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回覆8: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0056 0911-11:47
漂洋兄!
您這篇問題應該另開新議題的。不為別人,光自己日久了,回頭想要找也難了。

關於焙茶,上回聽過余董和513兄討論過…詳細處請余大告訴您,我只記得那時心裡有一句自己總結的話:『水至清則無魚』。其他的…我忘了!!
回覆9:關於球漿的一些困惑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11-15:01
56兄提醒的是!
小弟只記得餘老說了一段烘茶真言后就請聽下回分解!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