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包漿的原理~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包漿的原理~
發言人:1076 0512-22:30
請問余董及各位前輩幾個問題:

Q1:包漿的原理是什麼!!?(非如何使壺包漿).或者應該說是包漿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
Q2:收縮比越大的壺是否較易形成包漿?
Q3:壺把為何都做成上粗下細、上寬下窄?只是為了易於持拿使用,並易於搭配壺身使整體比例勻稱嗎?那倒把壺不就變成”不易持拿使用”??
Q4:壺把的上接點都作成暗線處理,而下接點都做成明線處理,又有何用意呢?

還望余董不吝解答
謝謝
回覆1:包漿的原理~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513-21:18
呵!呵!...謹回覆如下:

1.所謂的“包漿”,基本上可分為“使用前”與“使用後”,茲簡略說明如下:
當壺燒成後、未泡養前...,即擁有的“包漿”現象,是原礦富含結晶+光明針“精加工”工夫了得+窯溫特高又恰逢窯內氣溫特佳所致。
泡養後的“包漿”,是壺經熱水沖泡冷縮熱漲+茶葉釋放的物質+長期擦拭之結果所致。(註:此說明不含添加玻璃水的化料泥之玻璃光)

2.應該說是結晶特多,冷縮熱漲率較高的茶壺,“包漿”就會愈快!

3.大部份的壺把為利於工學原理,設計時會將壺把上部做略微粗壯些,以利手指提拿,而當某些造型如此裝把有違美學原理時,設計者則會有另類的變化。
這就有如義大利產品與德國產品的設計觀念之差野,義大利人會為了美觀而寧可犧牲些實用功能...;反之,德國人會為了實用功能而放棄些美觀性,如何取捨,總是見仁見智...,無法定論。
不過...,當產品的價格已達金字塔頂端時,幾乎全只是為了追求藝術性與美觀性,而非理智性的實用功能了!
蓋...,藝術與美才是無價的!

4.這是經驗累積的成果,蓋如果這麼搭配會讓人感受較佳的話,當然作家就樂於這麼做啦!
註:並非每件品種都是這麼做,最主要的還是要按照壺的造型,來搭配壺把須使用明線或暗線。
回覆2:包漿的原理~
發言人:1076 0517-22:04
感謝余老的詳細解答,小弟另有一事請教

小弟目前使用清水泥的茶壺,泡茶時依照您所說的作法,每泡沖水入壺並閤蓋後,一定再用熱開水全壺沖淋一番,每泡完茶,一定馬上掏茶渣,並將壺內外用自來水沖洗乾淨,並用乾淨的乾茶巾拭乾壺表,倒蓋\靜置陰乾...,第二天乾透後再擦壺。

小弟平均約泡養十次左右壺表就變得不易沾水,(曾有前輩使用朱嫣秋苾泡養71次壺表才會變得不沾水),小弟的處理方式是,牙刷沾牙膏刷洗全壺,茶壺又變回濕潤的狀態,目前使用的養壺巾為茶壺專用,應不可能沾上油脂。

請問余老:
Q1:清水泥的泥料應不比朱嫣優,為何壺表容易較朱嫣不易沾水?
Q2:是否所有的壺一定會經過光明針的步驟?
回覆3:包漿的原理~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518-13:48
呵!呵!...所謂的《朱嫣秋苾泡養71次壺表才會變得不沾水》,老麻瓜認為可能性有如下幾點:

1.泡養的方法,應該與1076先生所使用的泡養方式不同所致。

2.擦拭的次數與您不同。

3.泡數的算法與您不同。

註:按經驗上來談,1076先生的情形是很正常的(即:泡養十次左右壺表就變得不易沾水);反之,若《泡養71次壺表才會變得不沾水》,就表示泡養的方式一定有所不同,並非是泥料導致。(經驗上來說,純朱泥壺泡養效果會比紫泥快多了,前者跑車,後者轎車,故兩者性能無法相提並論。)

嘿!嘿!...只要是“特藝品”,則必有光明針的步驟;反之...,若是商品壺,則絕大多數不會有此精加工程序。(註:少數的高級商品壺,或仿名家99特藝品,為仿肖真,故也會有光明針的情形。)

註:所謂的“仿名家99特藝品”,就是“仿的很像的名家壺”之意。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