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問個玄乎的問題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問個玄乎的問題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625-20:06
今天的真壺真熱鬧,縱多前輩齊歡言,小弟嘴癢湊個數,問個問題玄中玄。
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些謬論,什麼新壺充滿了火氣,要煮豆腐、浸古井水、風吹雨淋日光爆曬、埋在土裏去火等等,這些瘋人語錄暫且不論,不過壺的火氣倒是能隱約感受到,小弟也曾見過許多古壺那種古樸內斂的韻味,似乎歲月的痕跡會磨平茶壺的鋒芒,使其回歸質樸、神光內斂之態。
而新的茶壺隨著使用時間日久也會漸漸退卻火氣,更加溫潤照人,這裡指的不時包漿,而是那種泥料本質的變化所呈現出來的老味。
也曾試過一把新壺(不曾使用)就這麼放個十來年后那種蛻變后的丰姿,不僅韻味十足而且還會自然包漿。但也有茶壺放久了卻依然沒什麼變化。
這種老味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就象看到顧老的曼生紫泥的那種感覺就對了,又或者有些泥料讓人看了會以老X泥去冠名的那種泥料肌理呈現。
問題來了,這茶壺的“火氣”倒底是什麼?那些古意盎然的泥料是歲月的流逝留下的痕跡?還是有些礦煉出來后本來看起來就比較有老味,或者說接近明清等早期泥料的外在呈現,所以以“老”論之?還是窯溫的不足使得顏色不是那麼鮮豔而體現的假老味?(但好象和窯溫充足的古壺所呈現的老味不同)
火氣火氣、老味老味,我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問什麼;,還請能意會的諸位前輩高人們賜教解惑吧!
回覆1:問個玄乎的問題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626-13:37
呵!呵!...就老麻瓜長期的臨床實驗與經驗來談,說明如下:

1.剛出窯的壺,只要曾經用水清洗過(浸過水也算),或曾泡過茶(濕倉?),放久了,窯火之氣就會漸褪;反之...,若出窯後,就一直擺著(乾倉?),則窯火之氣極難褪散,致擺個十年二十年的...,都仍如新壺一般。

幾十年前,老麻瓜曾親自做過這種實驗,及十餘年前老麻瓜在一廠看到早期庫存品後的經驗,顯現的情形就如以上所云。

2.有些泥料因著原礦的露天風化、結晶多寡、色調、砂漿比、陳腐掌控、或造壺工藝、窯爐氣氛等等因素,使燒成後即呈“老味十足”的風味,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曼生紫泥等,就因曼生紫泥有著如此特質,所以十多年來老麻瓜一直捨不得隨意用之)。

事實上曼生紫泥的“老”,與(濕倉?)窯火褪盡的老是不同的,蓋這批顧老遺作十年前剛燒成後就是這個“老樣子”,是精神抖擻的胎表,散發出很高級的古老氛圍...,與(濕倉?)的“沒火氣”是有些大同而小異。

而這小異的“層級”,可就大大不同矣...。

蓋,前者是集所有機運與細心及努力而成,後者(濕倉?)則是可用人為得來的,...也就是任何一種紫泥,您只要知道先泡過茶再放置,或先浸過水再放置...,時間久了即可得到此種效果。(前者如曼生紫泥者,乃天生麗質也...,後者則如所有的古壺,不管泥料的良劣,只要經過水與時間的程序,即日久必可得之!)

所以老麻瓜才說...,兩者的“層級”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嘿!嘿!...不知漂洋兄所要的答案得到沒?
回覆2:問個玄乎的問題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626-14:04
餘董高見,一語道破退火的關鍵!
小弟想了一下,應該這麼問:
1、比較困惑的是,這種窯火之氣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何能導致泥料肌理的變化,為何濕倉后會慢慢引起變化,這和普洱茶不同,普洱的陳倉是個繼續發酵的過程。而烘焙后的熟茶的退火是茶和空氣中水分融合的過程,以及讓茶葉內部比較難移動的葉脈、莖的水分轉移到葉肉部,再均勻分佈,使比較淩亂的結果平整。而茶壺褪火后卻可以看出泥料的變化,難道是紫砂的自然氧化過程?所以不明白火氣是什麼;,為什麼窯火之氣沒了,壺卻變美了。
2、老味有兩种,一種是上了年代的“古壺”的那種老味,這種老味是什麼?是火氣無限大,隨著時間一直褪后的體現?還是火氣沒了之後,壺自然氧化、呼吸、與茶、空氣、人等等種種接觸反應后的呈現?(不是說包漿)。另一種就是餘董所說的由“原礦的露天風化、結晶多寡、色調、砂漿比、陳腐掌控、或造壺工藝、窯爐氣氛等等因素,使燒成後即呈“老味十足”的風味,”等等所形成的“老“新泥的自然狀態,這種一面世泥料就呈現的老味又是什麼;?
回覆3:問個玄乎的問題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626-17:51
呵!呵!...看到漂洋兄對紫砂的好奇與熱情,不禁讓老麻瓜憶起年輕時對紫砂壺的狂熱與實驗...,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真是同為壺癡一族呀!)

嘿!嘿!...只不過漂洋兄似乎更幸運些,蓋有一個人名叫“老麻瓜”,為了此事早已印證過了,所以您即不用再繞圈子矣...。

老麻瓜經實驗並推論後的結果是這樣子的:

一件由天然原礦練成泥料,再經人為施工,入窯僅幾十個小時,即自窯火焠煉下變成陶器,一下子強力的改變了物體的物理構造!

老麻瓜曾許多次,用許多不同原礦...,及不同砂漿比的燒成胚體,採600倍顯微鏡觀察胎表(家父一生研究昆蟲,故家中有觀察蝴蝶鱗片的顯微鏡),發現出窯後未曾浸過水或未曾泡過茶的茶壺壺表,幾乎全看不出有氣孔的現象,頂多也只有少少淺淺的凹痕(只是凹痕,不是洞或氣孔)。

而同一件用顯微鏡觀察的壺,經過多次泡養後,竟發現有了顯著的不同,在600倍顯微鏡觀察下,除了發現“氣孔既深不可測,又密集”以外,連胎表的肌理也產生了顯著的變化與不同(註:用熱水泡過茶後,才會有肌理之不同,若只用清水浸過,則氣孔雖也會明顯深又密,但肌理卻是如新壺般不會改變)

這觀察印證了一件事...,也就是新壺剛出窯、未浸水前...,氣孔是被極細的陶灰堵塞住的,所以看不出氣孔,等清水稀釋出來後,氣孔才會漸漸顯露出來(註:也就是“提灰”!...若用熱水泡茶時,稀釋的速度理應就會更快,蓋有冷縮熱漲的功能作用)。

所以老麻瓜的結論是...

當一件壺經“提灰”後,氣孔才會真正的“暢通無阻”,空氣中的水分子就較易進入胚體內產生滋潤的作用,滋潤多了、久了,才會產生陶土自然溫潤的質感與效果。(此現象也就是如56壺狂先生所言之“開壺、換檔”,即空氣分子帶入水分子進入壺壁內部,就是“開壺”;空氣分子帶入水分子進入壺壁內部並直暢通至壺內,則稱之“換檔”!)

反之...,若壺從未曾浸水或泡茶,則氣孔一直阻塞不通(或化料或上釉或玻璃水之壺),則因氣孔原本就不通(非陶灰阻塞的狀況),則不易產生老味,蓋水分子無法進入胚體內產生滋潤之效所致。

這也多少印證了粗淺的宜興真偽紫砂壺驗證方式之所言:純正的紫砂壺泡久易亮易包漿,仿冒品則不易產生變化。

有了初步概念後,我們言歸正傳:

1.“窯火之氣”...,就是陶灰掩蓋住壺表及氣孔,加上胎表毛燥之氣,現象是胎表略泛白光,撫之毛燥,經泡養後氣孔暢通,空氣分子帶入水分子於胎壁內部滋潤(也就是壺壁內部真正的吸收住水份),再加上熱水沖淋的冷縮熱漲,致胎表產生結構重整的物理變化(由600倍顯微鏡觀察下,確可明顯發現胎表產生不同的肌理),與擦拭的拋光作用,漸漸就會消退“窯火之氣”。

所以在“提灰”完成,及熱水沖淋產生的結構重整,和拋光擦拭後,壺就會真正的回歸自然原礦的本質,而不被陶灰等現象所矇蔽。

2.老麻瓜認為...,氣孔通透無阻、長期由空氣分子帶入水分子進入壺壁內部滋潤後,所產生的老味就是“如古壺般的老味”。

而如曼生紫泥般《精神抖擻的胎表,散發出很高級的古老氛圍》,則是胎色、胎質,與砂漿比質感等等...,總合下來所產生給人“有歷史厚度”的直覺感受,而並非“真正的老”!
回覆4:問個玄乎的問題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626-19:24
高!實在是高!!! 餘董的解釋讓小弟有恍若大悟之感!
這“提灰”和泥料的陳腐有異曲同工之妙,紫砂真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高級禮物,在生前(煉泥)、生后(出窯)、乃至成長(使用)都是與水密不可分的過程,水助壺成長、壺益水更甘!每個階段對紫砂付出多少心力,紫砂亦在每個階段給與相應回報。茶壺、茶壺---束之高閣不用,終究不過是件死物。
很是期待曼生紫泥的“有歷史厚度、古老氛圍”的老味與“自然之老”的老味相結合之後的骨灰級古董老味!
餘董就像一座寶山,你輕輕挖,銀子就會跑出來,你努力挖,金子隨之而來,你狠狠挖,鑽石、珍珠到手來,大家上啊,不要客氣,赫赫~~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