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請教烘培的技巧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11-15:09
經56兄提醒,小弟趕忙另起新貼,以免餘老的精辟言論日久石沉大海。
小弟看了餘老先前關於對烘培的密法后,前段時間對烘培頗有興趣,時常用俺傢裏那可憐的微波爐瞎折騰,多次試驗下覺得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韻味或烘得熟點的話,那原本的茶香味就會散掉。想請教下餘老,除了薄攤、快涼外,要如何把生茶烘培出晒殼味、茶湯醇厚,同時又保持原有的香氣與甘甜的味道?
小弟一般是慢火烘培到生茶的水分蒸發凝聚在蓋子上(這個好像可以把苦、澀的味道去掉)后就開始小心觀察,直到茶葉由青轉黃就取出薄攤快涼,直至涼透收起。如果繼續烘下去的話焦味就會出來。這時候好像是二分火的感覺。如果想再熟一點,小弟一般是二次再烘,但好像多次烘、涼后香氣容易散掉。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回覆1: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12-13:53

漂洋兄問道: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韻味或烘得熟點的話,那原本的茶香味就會散掉?

呵!呵!...老麻瓜隔海把脈...,依經驗判斷,認為漂洋兄必須要有一個焙茶的基本概念,茲說明如下:

1.無論是生茶、熟茶,只要您想將之烘焙的話,一定要先將茶乾中的“潮濕之氣”焙掉,也就是說,茶乾剛進爐時一定要“愈開放愈好”(註:茶與空氣的對流要好,所以千萬不要蓋住),以利讓茶乾中的“潮氣”快速散去...,待茶乾散發出“無雜濕味”後,才能遮掩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蓋子,使茶湯更醇厚些。

註1:因剛開始空氣對流足夠,茶乾的乾燥度已足、雜陳味除盡後,即進行遮掩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蓋子續焙,等到您想要的香味散發出來,或試泡茶湯至滿意時,即可收茶。

註2:要學著喝出剛焙好的茶湯感覺,聯想日後茶湯的各種可能變化,因出爐後該茶會隨著火氣的退散與潮氣的上升而產生變化,所以剛出爐的茶喝起來並不會與日後喝的感覺一樣,所以尚須累積些失敗與成功的經驗。

以下為焙茶時加蓋與否的概念:

a.茶乾進爐,若無加蓋,則潮雜味極易散退,乾燥度高,惟茶湯會過於緊迫,口感銳利而不醇。

b.茶乾進爐,若加蓋二分之一,則潮雜味較不易散退,乾燥度中等,惟待您焙至足火後,茶湯一定會偏紅,但口感還算不賴。

c.茶乾進爐,若一直蓋住,則潮雜味不會散退,很難使茶乾乾燥,茶湯又會窒悶,極為紅水,茶乾會顯現油亮之色,一般只能在極少的情形之下才會全蓋。(註:如茶湯滋味及湯色過淡,口感過於銳利等...,不得已之下,才會悶個極短的時間)

嘿!嘿!...老麻瓜以上這些訣竅,請漂洋兄體會一下,再細思手中待焙之茶的缺點或優勢,運用腦中的邏輯與巧思,“計算出”利用加蓋與否之前後順序,應就能將生茶烘培出晒殼味、茶湯醇厚,同時又保持原有的香氣與甘甜的味道了。

2.焙茶最忌全蓋,尤其讓水分蒸發凝聚在蓋子上,則香氣反而容易散失,也易使茶失去活力...,所以此法請勿使用。(註:惜茶香,懼失之,故掩蓋,反而大量失去香氣,所以此法絕不可行)

焙茶一定多少會使飄香味散失,但並不可惜,因我們焙茶的目的,乃是想改變茶湯的風味,若焙茶時掌握得當的話,應可將不穩定的飄香,微妙的轉化成茶湯中的另一種香氣與滋味,使茶湯更臻完美,或能更吻合自己的需求。

註:老麻瓜一直僅提供焙茶的基本概念,最大的原因是焙茶時,須視該泡茶的狀況來調整火力與空氣對流的狀況與順序,並沒有“一招一式走天下”的死訣,所以以基本概念為基,巧思創意為輔,則即能創出每人各自不同的好茶,此即乃焙茶之藝術也...。

 

回覆2: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12-21:12
原來小弟從一開始的步驟就是錯的,難怪一直覺得烘出來的茶有熟的味道而沒有那種令茶蟲上爬的晒殼味。大概是悶坏了,小弟用的是紫砂罐全程悶烤,先頭用微中火力烘,到了水分蒸發到蓋子的時候開蓋擦掉水分,改用微火烘。聽餘老這麼一說如夢初醒,就此擱筆再去試驗。
對了,再請教個問題,烘培的火力大小步驟有沒有什麼要求?
另:Q&A很奇怪,同樣是繁體輸入,有些字會亂碼,會員別館則不會
回覆3: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14-21:06
呵!呵!...先用中溫不加蓋去潮濕,等味道“乾淨無雜味”之後...,“才蓋上二分之一”的蓋子” ,直至發出您想要的香味時,即可試飲,若已符所需時,降至“微溫”蓋子僅留一小縫,用較短的時間即可使茶葉較為醇化...,及使茶湯中較有情調與風味!
如此...,應就能烘焙出有些水平的晒穀子香味了

特別注意:最後微火的階段不要太長,以免茶湯蘊育出較為明顯的苦味。
回覆4: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1021 0925-21:02
請問余先生.烘焙過的茶怎樣計算焙幾分火. 分 這個單位.又是怎計算
回覆5: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29-10:55
再請教下餘老,如果是用烘焙機(比如說9層)來烘茶(生茶,濕度大概一捏就粉粹),先頭將茶乾中的“潮濕之氣”焙掉的溫度要用多少?烘培機的門是否要打開?去濕后慢烘的溫度是多少?
回覆6: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29-20:14
呵!呵!...老麻瓜喜歡偶爾啖啖牛排,又有些懼怕血的顏色與味道,所以總是要求餐廳煎個7分熟...。

但同樣是7分熟,有時某些餐廳還是會讓老麻瓜看到可怕的血水自下刀處流出...,有些餐館的牛排切開時,卻只看到內層稍紅的美麗肉色...。

從這一件事來看,有可能牛排的幾分熟,並不是很科學的(所以才叫廚藝),頂多也只能算是大多數人所認定的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是隨著廚師的認定來決定,並沒有較科學、數據化的一個標準。

茶事之為“藝”,乃因其並無一規範的準則(或標準),也就是茶事乃屬一門感性的(思緒化)之學問,而並非21世紀人們所熱衷的理性科學!

所以,對於每個有關“藝”的事物,可能會隨著每個人的認知與感受,而有不同的解釋(或謂看法),也就造成了每個愛茶人對茶的要求並不盡相同!

言歸正題...,茶的烘焙要認定“算幾分火”,是隨著每個焙茶人對茶葉的認知而有所不同,蓋其為非常主觀的感性認知,所以長久以來並無一定論;...惟,老麻瓜因始自30餘年前凍頂學製焙茶,所以斷定火路的方式會較偏向於凍頂式看法,也可說稍具科學精神,判定法簡述如下:

嘿!嘿!...如果茶焙成熟茶(碳化)是算“十分火”的話,“高峰岩茶102.8”就是百分之28的火侯,三分火就是百分之30的火侯(火路),五分火就是百分之50的火侯,依此類推...。

以下謹回漂洋兄如下:

呵!呵!...茶是千變萬化的,每泡茶會隨著植茶時土質、土壤含水量、肥料種類(有機肥及化肥等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甚至農藥的種類等,直至製作時的茶菁的含水量、天候、溫濕度,發酵程度等等所有製作程序的大同小異,直至搬運儲放、茶乾含水量的多寡等等之不同因素,而使焙茶變得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讓老麻瓜在“隔海焙茶”時,總有所顧忌與猜測...。

蓋...,老麻瓜並無法看到或聞到或摸到隔海茶的現實情況,同時也無法得知漂洋兄“喜歡哪種茶湯的感覺”,所以回答起來總是“連自己都不甚滿意”!

所以老麻瓜還是老話一句,要焙茶必須先融會貫通出焙茶的精神,也就是該怎麼“玩火”!(之前老麻瓜回答有關焙茶的文章,細心的品味,總能獲得一些心得才是!)

首先有一觀念須建立,燒陶用的窯爐,與焙茶用的焙茶機等,都會隨著每個廠商或機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溫差與燒成效果。

我們就用討論的主題~“焙茶機”來說好了,除了電熱線的佈局與長度數量多寡之不同,而會有不同速度的提溫效果,抽風機的大小、佈置的方式、入出風門的角度,也會影響熱空氣的對流等等,均會造成焙茶時須顧忌的重要因素!

就焙茶新手來說,老麻瓜建議採用易學、不易出錯的“恆溫法”讓您作個參考:
無論茶乾受潮程度如何,請入風及出風口全開(註:無論如何,焙茶機的門請不要打開焙茶,以免茶湯滋味過淡),調溫90度c,約1~2小時後,從出風口細聞有無潮、陳味,若已無任何雜味時(也就是茶味已清時),將入風口全關(出風口還是全開),然後每一個小時取出試飲一次,直至焙到您認同的風味時,即可拉出、置涼、收袋。

註a:想要更具穀味,溫度可設定較高些,如95度c、100度c等等。

註b:若不想茶湯蘊含火味,則溫度設定可降至85度c、80度c等等。
回覆7: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29-21:08
感謝餘老悉心指導!
小弟按照之前的微波爐烘培秘籍,茶湯已比以前大有改善,同時也發現果然薄培法效果奇佳,奈何此法每次烘培量極少,一則耗電甚巨,二則擔心哪天那可憐的微波爐就罷工了。所以想找個烘培機試試。再次感謝!
回覆8: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929-22:12
呵!呵!...漂洋過海兄尋找焙茶機時,請務必選購有風扇驅動空氣對流形式者較佳,也就是說,將入、出風口全打開,並按下電源開關鍵,關起焙爐門後,將手放在出風口的上方,有明顯的空氣(風)送出者才好,以免日後無法將茶葉的雜陳味“快速的焙清”!

無風扇驅動的機型,等您焙清陳雜味後,茶葉的火侯即過頭矣...,此點切記!切記!
回覆9: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0930-09:26
趕緊記下!
回覆10: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1121-11:57
餘董:
再誠心請教下:小弟近來試驗了幾種烘焙了幾種方法(輕發酵的鐵觀音生茶\可以恆溫的電烤箱,帶有內風循環,外部加放一個風扇促進內外風循環,烘焙過程風扇始終開)
方式一:
90C 4.5小時(這4.5小時是用專門的12層烘焙機烘的,後續的為電烤箱)--------100C 1小時--------105C 8小時--------80C 10分鐘(期間幾次取出涼透再烘)
方式二:
90C 1小時--------100C 1小時--------110C 0.5小時---------120C 0.5小時--------------105C 8小時----------80C 10分鐘(期間幾次取出涼透再烘)
方式三:
130C 20分鐘--------105C 4小時--------80C 10分鐘(期間幾次取出涼透再烘)
茶湯的轉變過程從清香四溢到無味又到茶味變濃,香味從蜂蜜香--焦糖香---米香--火味(110C以上時候會出現火焦味)
問題如下:
1.不論我如何烘焙,茶湯味道始終無法清徹,第一泡水為黃色,第二泡后開始逐漸變紅,第一泡茶湯味道很好,很透徹,第二泡開始會有混雜味,就好象茶本身原有的清香和火香無法很好地融合,那種茶沒有烘透的感覺.但茶葉已經很黑了,再下去就焦了,不知道是輕發酵鐵觀音生茶不適合烘焙的問題(請教老茶師說要找中度發酵,重曬輕搖,正炒的茶才適合烘焙)還是我的烘焙方式有問題?
2.出現焦味的茶是否繼續烘焙,焦味就會沒掉?如果是的話要以什麼樣的溫度來去焦味(和烘焦一樣的溫度繼續烘還是低點溫度繼續烘)?
3.烘焙總體原則是否是逐漸升溫到心目中想要的香味溫度(比如米香味),再逐漸降溫下來,還是說到一定溫度持續后,最後低溫收個尾就好?每階段溫度需不需要持續多久的時間以把這個溫度烘透?
回覆11: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1121-19:08

呵!呵!...漂洋兄有問題,儘管問將過來,請別客氣...。

基本上您焙茶時所遇到的問題,老麻瓜大致上聽懂(了解)了,茲回答如下:

1.您所烘焙的《輕發酵之鐵觀音生茶》屬“較不耐高溫”之茶乾,所以在您描述的《第一泡茶湯味道很好,很透徹,第二泡開始會有混雜味》,這表示您烘焙此茶時,“電烤箱”的溫度調得太高,也就是溫度必須降下來,建議您可先用較低溫的80度或75度烘焙至“無論第幾泡都沒有雜陳味”時,才能真正拉高些溫度(例85度~90度),以恆溫來烘焙出您所想要的風味時才拉出。

因為《第一泡茶湯味道很好,很透徹,第二泡開始會有混雜味》表示您調的溫度太高,所以茶乾無法承受高溫,致在茶乾的雜陳味尚未完全清澈前,已因高溫致使風味開始轉變,造成兩者前後順序混淆,讓您一頭霧水...;老麻瓜想出一個解救此茶的方法,說明如下:再用75度~80度入風口、出風口全開,焙至“無論第幾泡都沒有雜陳味”時,再拉高些溫度(例85度~90度),以恆溫來烘焙出您所想要的風味時才拉出,則這泡茶仍能讓您有所滿意才是。

註:只要有足夠的焙茶經驗,無論甚麼茶就都能焙出一定的效果,所以若認為製茶方式之不同,才會造成能不能烘焙,則屬半桶師矣...。這情形就例如老麻瓜分配某一種稀世名泥讓某一位老師製壺,結果這位老師一捏到泥條及試一下泥性,就一口咬定這種泥料造不出壺來,結果有一天,老麻瓜請其他的作家用此稀世名泥造成壺了,拿給他看,這位半桶老師就酸溜溜的云:他只是運氣好而已...。

所以老麻瓜很肯定肯真正下決心學習(不屈不撓)的人,沒用心試過怎知能不能成?(註:老麻瓜連茉莉花茶“香片”都拿來烘焙,還自認蠻有特殊風味的...,試焙這全台公認最難烘焙的高峰岩茶,已逾20年了,還再想精益求精,絕不打退堂鼓!)

2.焦味可退!...您先以低溫(65~70度)入風口、出風口全開,直至焦味淡薄至您可接受的範圍後,再將出風口關閉(溫度不要調高)約15~20分鐘收茶即可。(註:這最後的15~20分鐘之目的,是為使茶湯較為Q軟的目的)

3.說真的,剛一開始焙茶,對茶性與窯爐尚未有很大的心得與感覺前,老麻瓜還是建議先用恆溫法,來烘焙出您想要的近似風味;等焙茶的經驗較為充足後,您就會感受到是甚麼原因,才會造成您所焙的茶之風味不夠明顯,您自然也就會巧妙的運用高低降升溫,及出風大小,來調整出個人最喜歡的風味了。

祝您成功!

回覆12: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1121-21:40
非常之感謝!!!,開烘試驗去也~~
回覆13: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1021 1123-14:35
飄洋過海大哥 抱歉再次借一下您的版...


請問余先生.您多次說到培茶機要有出風口跟入風口的重要性....現在市面

有一種竹籠式 家庭110v用電 可調時間 溫度.( 好像蒸包子的竹籠.溫度100度
內.時間一小時.從半斤至5斤都有多種款式).

請問余先生這種培茶機如何? 會比小烤箱改裝的實用嗎?
回覆14:請教烘培的技巧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1123-20:52

呵!呵!...1021先生所說的焙籠,老麻瓜稱之“電焙籠”,...也就是說,它的原理幾近於“炭焙籠”的效果(只是缺了炭酸香,及加熱的燃料不同),但是烘焙的方式與技巧卻幾乎一樣。

 

它的優點,是較易烘焙出火香,缺點是很難將茶葉中的水氣及雜陳味“焙清”!

 

所以在專業者的心中,最佳的搭配應是...,先用擁有進氣排風的“電焙箱爐”(註:如真壺現在所用之焙茶器)將茶中的水氣及雜陳味“焙清”後,再用“電炭焙爐”慢慢調整及烘焙出獨特的“火香”...(當然的,若是焙茶的經驗夠充足,腦子靈巧些,無論用甚麼焙茶機,也總能烘烤出讓人驚豔的效果)

 

嘿!嘿!...既然我們對這種“電炭焙籠”的功能優缺點有一定的概念了,...就言歸正傳罷!

 

1.鋪茶宜薄,不宜厚,以利雜陳味及水氣能散逸出來,使茶能較快速的清澈明快。

 

2.剛開始除了“鋪茶宜薄,不宜厚”外,茶籠的最上端(也就是籠口處)不要蓋上任何攔阻之物,使之開放,以利空氣的流通。

 

3.若懼怕下方的熱氣上升過速,致會烤焦茶葉時,可將茶葉撥出幾個散熱孔,以利調慢溫度上升時的“提溫速度”,不過,要撥茶時,可千萬不要在擺入籠中後才撥茶,以免茶末掉落爐心燃焦冒煙,致整泡茶今後都永遠隨伴著茶末燒焦的味道“永不分離”矣...

 

4.剛開始溫度調70度,每10分鐘或15分鐘,茶要翻面一次,需小心的將裝茶的茶篩圈取出茶籠,如用平底鍋煎荷包蛋一樣,由外往內巧妙的翻轉過來,儘量要一次翻轉完成,以免一翻再翻,致使日後茶湯乾澀無比。

 

5.翻好了再小心的置入焙籠中,...直到...,您聞到烘出的茶香中,完全沒有您不要的雜陳味及水氣為止。

 

6.焙清後,您可適當的取出一些來試飲,若感覺已真的沒有雜陳味後,您一定要細心的品味出此時這泡茶的優缺點,如有香卻帶苦,或太清淡又有一些澀等等...

 

7.找出毛病後,若茶湯帶苦,則不要加蓋,繼續之前的步驟(10~15分鐘翻一次),直至苦味轉甘為止。

 

8.若偏清淡又有一些澀味時,籠口可用布料蓋上一半,使茶湯濃郁些及Q軟些,仍按之前的步驟(10~15分鐘翻一次),直至蜜焦香傳出為止,再行試喝。

 

9.以上所述,僅是對較沒經驗的焙茶者之基本概念及心法,若要深入究研,可能就得伴隨著對茶葉的品鑑功夫,及須深度了解茶的特性來著力了,以便能用靈巧的心念,來應付對每一泡不同的茶時之對策了。

 

要學可真是不容易呀!...在千變萬化,無法以數據化、科學化來詮釋的某些技法,才能叫“藝術”呀!

 

呵!呵!...要學嗎?

 

老麻瓜玩茶30年,過手所焙之茶,早已遠遠逾越9位數以上,至今卻...“仍在學”,而且務必要“學到老”,卻仍找不到正確的答案!(這才叫玩火呀!)

 

a:改裝的“土砲小烤箱”老麻瓜可沒見過,所以vs焙茶機並沒有正確的答案。

 

b:焙茶就如學佛般,有千萬法門,無論用甚麼焙茶機,都有“出狀元”過...,所以重要的是對茶的深入認識,與自個兒腦子的變通與巧妙,才是致勝的唯一法門。

 

c:上題4,所說的70度,是參考值,實際上應視每一個焙籠的熱效應而定,如溫度太低,致茶無動於衷時,就提高溫度;如感覺溫度太高,茶葉風味變動太快時,就降溫!

蓋,每一個廠牌、大小,及火與茶的間距等等,都會有不同的溫度效果,所以只好先建議由較低溫的70度來試茶了。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